close

 

↑ 鐵皮加蓋的馬賽克地景,是台灣各地人口密集區的共通特色

 

 

臺灣馬賽克地景

 

自從有衛星科技發明到現在流行的小型空拍機,讓我們能有不同的視角與尺度,去看到自己所生活的環境。 從空拍中可以看到,台灣都會區的馬賽克地景-鐵皮加蓋,是各縣市的共通特性,其中可以看到地方的生活文化。 隔熱防水的加蓋、室內空間是以多一分是一分的態度來加蓋,四樓變五樓,五樓再加個蓋,重視內大於室外,最低機能標準的工程呈現要求度,造就如今的鐵皮拼貼畫。

 

在這人口密集、與天爭地的島國,我們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呈現我們的"頂樓加蓋"?

 

 

屋頂綠色翻轉

 

綠色意識抬頭,屋頂綠化概念,在近年不斷地被提起,許多國家,如德、法、美、澳、韓,對於建築頂樓的「綠地再現」,於公私部門,皆有落實於法令與規範,並施行多年。

 

近代最早研究、實踐屋頂綠化的國家就屬德國了,境內估計有12%的住宅大廈天台已綠化。 法國也已通過綠色法條,新建商業大型建築,均規定須在天台種植植物或是配置太陽能板等綠能發電設施。  而日本東京政府將「屋上綠化」定為改善環境方針之一,自2001年4月,立例規定新的建築物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便要綠化天台和牆身。到目前為止,綠化的天台面積超過50公頃。   而對岸中國,香港在2012至2014年已有50幢政府建築物屋頂完成綠化。2014年,發展局轄下的綠化、園境及樹木管理組推出《香港高空綠化的植物應用圖鑑》。 自2010年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後,上海市政府推出屋頂綠化半價補助,增加容積率等優惠措施鼓勵屋頂綠化的建設。在2012年底,上海的屋頂綠化面積達到145萬平方米。

 

 

 

 

↑ 美國的Schermerhorn Symphony Center,受美國綠建築協會 LEED金獎肯定。

 

 

 

 

↑ 美國 MSOE Grohmann Museum,讓歐式庭園延伸至屋頂。

 

 

 

↑ 南韓Urban Hive大樓, 位在人口密集、高樓林立的首爾,將綠地抬升至頂樓,是讓人在擁擠都市中喘息的折衷方法。

 

 

為何要屋頂綠化呢? 

 

自工業革命出現,刺激各項產業發展,人對資源與空間的需求倍增,都市擴張,也一步步併吞原始綠地,對於自然,人造都市如同潰瘍般漫開,在忙碌生活中翻攪的都市人,對於曾經與他如此親密的綠地,顯得生疏。  

 

也許「屋頂綠化」是人在都市發展與自然的折衷選擇,試著在已發生的都市上,覆蓋一層保護,緩解土地去的表層變動,重疊再現消失的綠地,讓人類拾回赤腳踩青草的感動。  

 

對於環境,屋頂綠化可以改善熱島效應,吸收熱能與散熱,達到降低頂層溫度效果,也降低室內控溫耗能。改善空氣品質,隔絕、過濾懸浮粒子。更可以保水、減緩降雨流速、隔音,重塑生態棲地等。 對於人,可以重新獲得生活該有的綠地面積,除了美化環境景觀,更可以是生產食物的屋頂農場。

 

 

↑ 美國的Brooklyn Grange,屋頂綠化不指隔熱,還可以生產食物。

 

 

 

 

那台灣呢? 

 

台灣國內近年也有鑑於開發躍進而人為建築氾濫,開始反思都市擴張影響環境的問題,故公部門逐步研擬施行相關環境保護方針。而在綠建築「生物多樣性指標」的評估要點中,屋頂綠化便是其中一項。  台灣民間也有感此議題,動身響應,台灣綠屋頂暨立體綠化協會,便是主要推動單位,傳達推廣專業技術與知識,協助輔導各縣市屋頂綠地再現。  

 

 

↑ 新北市新莊休閒運動中心,突破平面綠化限制,克服斜面排水與土壤固定之課題,提供國人複層綠地變化的休憩空間。

 

 

 

↑ 台南市成大魔法學校, 由林憲德教授主導的鑽石級綠建築,從建築本體的零碳概念備受認同,是綠建築學習的指標案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↑  台北市技嘉G-HOME永續生態屋頂,節能降溫,更是科技人的生態教育場。

 

 

新臺灣馬賽克地景 

 

自屋頂綠化觀念推動開始,台灣都市聚落的頂端,陸續長出一片片綠地,不限於公家單位、企業商辦,小從改變自家住宅屋頂隔熱防水便能做起,多花些心思,賺到的會高過外推加蓋的室內坪數,更多的是生活品質的提升,心靈與精神的飽滿。

 

↑ 私宅透天頂樓,不是單調隔熱鐵皮,更不是外推加蓋的自我封閉,是更多采多姿的開心農場

 

 

↑ 住宅大樓的露臺,像是眺望都市的山頭

arrow
arrow

    hsinlin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